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观察丨疫情之下的上海幼教人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上海疫情来势汹汹,忙碌充实的生活忽然被按下暂停键。有人说婚姻像围城,此时的上海亦给人类似感觉,墙内的人想出来看看世界,墙外的人想进去一探究竟。


作为封控在家的幼教人,在最初的慌乱、无措后,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日子?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疫情与教育之中做出平衡?孩子们的状态如何?家园之间如何搭建守护童心的平台?经历过2020年疫情的轰轰烈烈后,这一次大家有了哪些新的改变?


相信这是全国百万幼教人都十分牵挂的问题。为此,人文幼学特别策划了一期选题:问问疫情之下的上海幼教人,宅家之后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这段时间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


此次采访,百余名上海幼教工作者接受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一起看看疫情之下的他们。







“找回我们的控制感

以及珍视恒常如新的每一天”



柳倩,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我住在上海浦西,从4月1号封控到现在1个多月,焦虑和恐慌自然是有的,自我调试办法很简单:阅读。由于我的专业领域缘故,会接触一些人类进化科学方面的书。比如,这个期间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的著作《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他坚持“不以进化论,无以理解生物学”的原则,讲述如何用进化的逻辑看待现代人类面对的各种疾病,以及怎样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如何理解微生物、病毒、疫情,如何从人类学视角看待疾病的发生?它给了我看待疫情、防疫政策等全新的视角和理性化思考。于是人就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不恐慌、知道它是一个又一个的自然过程,这对我们很重要。


可是为何海内外对待疫情的态度千差万别呢?为了寻求答案我看了第二本书《世界秩序》,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其92岁高龄时所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基辛格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于是你看到很多不一样!很大的不一样!那么其实也在帮助我理解2020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的防疫政策、制度的建构是为什么,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帮我寻找一种理解或者解释。


可是你依然会有恐慌。假如就在你家窗外40米开外建了一个方舱医院!有了理论、思考、认知,我现在需要方法论来帮助自己。所以第三本书,是季羡林老师写的《悲喜自渡》。37篇文章,记述了他对人生、自然、故乡、孤独的思考和感悟。从“夹竹桃”“石榴花”的草木情怀,到“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思;从记录养猫日常的“咪咪”“老猫”,到回忆故人往事的“我的女房东”“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路追随作者真挚朴素的笔触,体悟生命的万千悲喜。从清新的文字中,你看到他的人生观,他面临很多困难,母亲去世时那只猫一直不愿意离开等等,你就知道了,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你得要自渡,你有这样的力量。


方法论有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生活。于是这期间看的第四本书,是日本作家渡边有子的《365日》,这本书写得特别有意思,每一天一页,比如我翻到今天是5月10日,就有当天相对应内容。今天做一个柠檬八爪鱼,今天会了一个友人,今天希望玄关总是能保持清洁,一直在寻找好用的扫把……


我也重新看待现在的生活,并且记录它。每天早上9点,穿上比较正式的衣服坐到电脑面前有仪式感地开启一天。用仅有的食材做出可口并且好看的一餐,如果发放的面粉实在太多,就每天寻思着如何有点不同,要在餐桌上比较正式地吃饭……心理的韧性和弹性、对每一日的珍重、仪式感和尽可能的控制感,于是独自居家的每一天也是恒常如新的每一天。








“没完没了的西葫芦

和我们的史无前例”



徐则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教教研员


身处2500万人的上海,除去感染的50多万人、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以及家中遭遇变故的家庭之外,我想我应该代表了大多数上海人的生存样态。家中的冰柜囤积了食物,参与各类团购买到心满意足的东西,再加之政府发放的物资,总的来说吃饭不成问题。      

我的一天如下:上午在小区做志愿者,隔天一次的核酸检测现场秩序维护,扫码、登记、喊号,一栋楼一栋楼的一个不落下。然后是小区巡逻。我们有的老师还被分配到居委会工作,参与居委会各种管理和服务,谁家缺药了,给独居老人送物资等。下午则开启自己的教研工作。目前,我负责的全市教研工作基本上是按原计划进行,只是全部改为线上。


每天下午三点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晚上九点半左右,是不同的教研会议。4月,如期进行计划内的持续五天的全市网络教研,3.5万名教师参与,9万条阅读数,7万条发言数,互动空前火热。同时,年初上线的“和幼儿园教师聊课程领导力”的音频栏目也一直在更新。可以说,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形式变了。而且你竟然还会发现网络会议的好处,虽然不是面对面,但是你更专注,更能倾听了。


上海没有强调学前的老师每一天必须要给孩子上什么课,宅家从另一个层面讲也是难得的亲子互动亲子关系建立的时间。老师与孩子的线上互动,主要聚焦在真实生活里的发生。比如有一段时间老是发西葫芦,没完没了的西葫芦!于是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和分享各种西葫芦的做法。比如好不容易来葱了,上海人民的救星啊。怎么能全部吃掉呢,各种方式种起来。孩子们就做植物的观察记录。还有,在家里也是可以做角色游戏的!家长还记录了孩子们模仿志愿者大白做核酸检测的过程。防范区的小朋友走出家门,去幼儿园帮伙伴们拍幼儿园的花花草草和大门等。我个人觉得,上海教师们基于疫情的真实当下做的类似活动是蛮有味道,既体现阶段特征,又体现教师智慧。这是家园互动,更是亲子互动,我们内心深处觉得这样的互动十分难得。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有很多感动。比如,我们一些幼儿园的保健医生投入到抗疫一线,去方舱医院做志愿者。 比如,做志愿者巡逻后对咱小区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比如,邻里之间因为胡萝卜、生抽而开始的交道和互帮互助。上海的史无前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史无前例。相信我们能够胜任,能够用积极正面的情绪情感,去面对现实,面对孩子。








“我与花花草草只有一步之遥”


贺蓉,上海市教委教研究室幼教教研员



突然之间就停下来,于是就拥有一整个春天,以及终于可以和我阳台上的那些花花草草待在一起。先前是常常无暇顾及,现在是随时的,两秒必达。种花久了,就感觉教育和伺弄花草有很多相通之处,要不然为啥说老师是园丁呢。


阳台上有各种植物。绿萝、常青藤、小香松、蓝柏树、铁线莲、欧石竹、三角梅、洋水仙、兔尾草、蔷薇等。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多肉植物,从有经验的同事那里得知:它们需要细腻的泥炭土和透水透气的赤金土或珍珠岩,按照一定的配比做成种植的基质(土壤),它们喜欢光照而不需太多水分,平时可放在阳台上“露养”,到阴天需要补光,高温潮湿的黄梅天更要通风,在暴晒的夏天则要给它们拉网遮阳。就这样,那些不怎么值钱的多肉被我宠上了天。当我像“专家”一样与人分享经验时,这些植物在我眼里变得不一样了,它们不再是与我没有联系的物件,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土壤、时节、播种、分苗、施肥等,这一系列的工作,取决于它本身是什么。它是什么,生长环境不同,你提供的方式也就不同。你必须得接受它、尊重它,接受它有可能的多种样态,不是你的期待。同样,我们迎接孩子时,是否也做好了接纳他的全部特点,并且用符合他特点的方式来教育他的准备呢?



一棵植物从大棚或花市来到我阳台,环境也发生改变。阳台缺乏有效控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我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调整,如区分日晒和阴凉的区域、在它适应环境后根据情况换盆换土、给予适当的日晒、水和通风。在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给予不同的肥料滋养。我会通过观察它的变化,找寻原因并调整我的照料方法。对于两棵不同的植物,我是断然不会有相同的期望,甚至相同的两棵也不抱相同期望。因为它们明明就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在照料植物的时候我总在想,我们凭什么对不同的幼儿予同样的发展期望呢?正如期望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必须学习和掌握关于幼儿成长的一般知识、对每个幼儿进行评价的特殊知识,以及与幼儿交流互动的能力那样。不同的是,幼儿不是植物,他们有主动、丰沛的生命活力与情感世界,由幼儿发起的交流,经常是对老师已有能力和经验的挑战。那么,我们如何做以及做得更适宜,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对一棵植物而言,即便是给予养料,也最好不要加在植物上,而是先培育它所植根的土壤,因为一个健康的、能主动吸收营养的有机体才是最重要的。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应保护好他们自身发展的吸收机能如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让他们主动从周围世界吸收营养。所以教育者要做的是提供有营养的环境或土壤,保护和健全孩子主动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居家的这段时间是宝贵的,有点柔软而缓慢时光的意味。你会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花草们也非常明显地应季而动,时间到了,仿佛成长就在一刹那间,它就给你特别大的惊喜。你还会发现,哪怕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眼里,你关注到它,它就成长得很好。如果你把植物放得比较高比较远,你都不太能够得到,它很容易就会死去。


这是不是也是我们所说的,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你带着敏感的心和活泼泼的生命发生真实的连接,因此你们就交互出一些火花。这火花,闪耀你也闪耀他,在彼此的交相辉映中我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教育。那么大家,不管疫情不疫情的,都来认真种一棵植物吧。







“60本书、120个活动、13万人次”



张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副教授



3月底,上海的疫情愈发不妙,尤其是新闻里看到被隔离在方舱医院里面的小孩,疫情的毒性压力已经毫不客气地直接波及儿童。我的导师周兢老师说,我们应该为不管是医院的还是居家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于是三天后,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OMEP中国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的“阅读抗疫 守护童心”拉开了序幕。



活动针对2-8岁封控期间的儿童,通过在CLASSIN平台线上直播阅读游戏活动,让处在不利环境中的儿童建构和提升抗逆力。阅读游戏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图画书故事的讲述,在每天上午9:00-9:40,项目团队组织幼儿园教师为儿童讲述所提供的图画书故事,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与儿童进行线上互动。二为拓展游戏,在每天下午15:00进行。老师们就上午所讲述故事内容,开展多样化游戏。


一开始,对“儿童抗逆力”课题有实践的三所幼儿园(上海市嘉定外冈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紫竹幼儿园、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幼儿园)加入志愿者队伍,后来则扩大到18个幼儿园加入志愿者老师的队伍。我们项目小组先是就“儿童抗逆力的7C理论”对老师们进行专业培训,然后是平台技术培训。4月9日,第一批活动顺利在线上开展。截至目前,我们的活动安排到6月7号,共阅读60本图画书和开展120个活动,有大概13万人次参与。  


疫情来了,我们没有躺平。有孩子的地方,我们就总会想做点什么,并且去做到。

 







“疫情封控2.0版本了

我们想做具体而有效的支持”



张静,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员



3月14日,幼儿园正式封控,小朋友们全部居家。2020年我们居家过,这是第二次,作为教研员,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通过前期调查问卷,发现老师们最希望获得两方面支持:一是系统的专业资源,拿来就能用。二是如何让教育更有效,如何使老师与孩子们的线上互动更有质量。毕竟这次是2.0版本了!

伴随着市、区、园的共同开发,资源问题逐渐被解决。而面对教育的现实与具体,如何更有效和有质量呢?陶行知先生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做什么样的教育。当下突出其来的生活转变,对孩子而言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感知与体验的机会吗?我们应珍视真实生活的教育价值。我把这样的思考带到与老师的研讨中。



纵观一个多月的发展,我们的实践研究大概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容,什么样的活动是对儿童有价值的?我们讨论,眼下的生活哪些是孩子可以去感知体验和参与的?食物的采购、做清洁、观察家中的植物、志愿者大白的工作、 尝试了解家里的生活变化、调查各自家中准备了哪些物资、观察冰箱的变化、小区里的多余物资投放点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每天所见和所面临的真实生活,是活动的来源。


第二阶段,形式,线上活动如何组织,也就是大家关注的如何进行有质量的师幼互动。经过研讨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三个要点:一是让孩子有备而来。老师在和孩子互动时,需要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比如结合本次活动需要的提前亲子阅读,孩子对内容的比较熟悉,甚至还会在前期做一些话语解读即内容不但是我知道的,我也有我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的互动才会有质量,不能让孩子只是面对屏幕被动等待输入。二是技术支持。特别是幼小的孩子面对屏幕时有疏离感的,如果可以通过视频、动画以及需要孩子触摸某个按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是比较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总之,虽是隔着屏幕,但我们想办法动起来。三是提问的技巧。它需因时因势因人而异。一开始,老师可能提一些比较关键性的开放提问,然后在此问题基础上进行追问。但实际上,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孩子思维敏捷回答迅速,有的则慢一拍,还有的可能直接卡顿。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的孩子,你等待的时机,追问的方式都不同。



第三阶段,是目前与“有质量互动”的死磕。我建议老师们每次互动都录屏,然后大家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我可以怎样去追问,我的哪些提问是无效的,我们就研究很多很多这样的细节。现在,我们开始研究如何基于不同孩子的差异开展线上活动。这种差异是能力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已有经验、家庭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希望能够更好支持每个孩子。


最后我想说,看起来我们是在做教研在实践,但其实教研本身也赋予了我们面对现实的力量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叫“爱的物资”的活动,就是去调研哪些是有爱的物资。因此,你就真的感到爱的力量。然后你带着敏感的心去观察,就会看到温暖与爱。当下的我们都在努力,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在代表上海形象,也代表我们对上海的爱。我们认真研究专业,认真研究儿童,认真地想要去做到更好。


这样的我们不是孤岛。








“保持好的状态

因为你的状态决定孩子状态”


徐臻,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园长


有人拿围城形容婚姻,疫情期间的上海似乎也有点像围城,有人想出去,有人想进来,而围城中的我们觉得上海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这几个月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享受”,因为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完全静下来,思考真正该做什么,应该传达给孩子什么?

对于幼儿园来说,疫情期间如何与孩子、家长互动是我们的重要命题之一。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一篇篇推送,指导家长科学育儿。2022年,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每一期公众号的关注度到底有多少?是否覆盖全园六百多个孩子?家庭自主的活动是否人人参与?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发现有一个不能充分互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号更多的是传递信息。或者说是冷的,没有面对面真诚互动的温暖。



今年疫情再度来袭,我们思考眼下孩子、教师、家长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比起基础的生活保障之外,我们发现可能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念想,是有人关注,是有人跟你说话。因此,从3.14我们启动了与孩子们的线上互动,每天早上三场,分年龄段进行,大家线上相约,分享生活、运动、游戏,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会对自己说:“每天都看到一个美丽的自己,每天都有精气神!”居家隔离这么多天,我们没有一天是穿着睡衣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状态,因为教师的状态影响着孩子的状态。



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政府开始发菜。我们收到最多的是土豆、胡萝卜、西蓝花和洋葱,有孩子抱怨每天都吃这些菜。我们便和孩子一起“玩转四兄弟”,洋葱可以怎么做,土豆怎么玩,A小朋友呼叫B小朋友,C小朋友向D小朋友发起挑战。原来觉得每天吃洋葱很烦,现在变得很好玩。我们希望家长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孩子们愿意配合每一次繁琐的核酸,即便天天吃西蓝花也可以笑开颜。等到疫情结束后,每个孩子都依然是乐呵呵的,大家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这不仅是华师紫幼课程理念中爱育未来的诠释,更是孩子们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面对疫情,教育并非停摆,还会有许多可以作为的契机。我们及时响应周兢教授的“阅读抗疫 守护童心”项目,为全上海的孩子进行线上课程分享,上午30分钟的阅读分享,下午30分钟的阅读游戏,以此来培养孩子在特殊时期抗逆力的养成。48小时内要出4个小时的完整故事视频,压力非常大。但当发出募集令后,第一时间40位教师纷纷响应,参与其中的过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感受到了一个字——“爱”,用爱来温暖更多的孩子。

幼儿园的保安师傅独自顶在岗位上至今已有59天,然而每一天他都会在朋友圈拍一张幼儿园的照片,他的每日一景,给了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极大的安慰与力量。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课程理念、自然理念、爱的理念,根植在每个人心中。我相信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给我们留下许多的念想,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成为我们难能可贵的回忆。

 









“幼儿园老师应该有一些发呆的时间”


刘树樑,上海东方幼儿园课程部主任


3月21日浦东新区开始停学,28日,我所在小区开始进行封闭管理。疫情之下,整体的工作量减少,但输出反而更多,因为疫情,原本线下的培训就转到线上。首先是给自己所在的幼儿园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其次是给外省市的幼儿园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新疆莎车县的一个名师工作室。因为日常的工作节奏较快,疫情期间,反而有了时间将平时没有整理的案头工作进行梳理。因为能自己掌握时间和节奏,所以在文案工作和专业思想的梳理上是不一样的,完成的效果也不一样。


我一直觉得幼儿园老师应该有一些发呆的时间,所谓发呆的时间,是指老师不是处在一个快节奏的工作和强度当中,给予老师时间,让老师进行专业的思考。我从前也这样主张,这次疫情期间让我进一步确立这件事。因为自己掌握工作时间和节奏,这段时间的专业思考更加细腻,对比以往,也有更多的收获。


我搬家不久,对现在的社区不是很熟悉。疫情刚开始,自己申请成为志愿者,帮忙做核酸检测。那时还不是封闭式的核酸检测,附近的检测点较少,很多单位上班时要求核酸报告。一开始本来只是预备了我们小区的人员,但最后附近七八个小区的人都到我们小区核酸检测。从早上六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十几个小时没有吃饭。在这短短的几天,各种各样的人,人们对待这件事的不同看法都涌现在我面前,对我来说冲击力是很大的。



回想起来,很多事情其实很触动我。这次疫情,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培育人这件事不仅和教育专业有关系,更多的是教师对待一些事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觉得这一次比较特别的志愿者经历,对我教育方面的一些想法肯定是会有影响的。以教师的角度去看待、思考、解读身边发生的事情,再反过来运用到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思想当中,我觉得很有必要。所以一个幼儿园老师应该也是一个热爱生活,能够去观察生活当中很多细节的人。








“没想到我家的小小图书馆先开放了”


杜可名上海绿种子童园园长、蒲公英儿童发展中心理事长



不能出门的日子其实特别忙,绿种子童园的管理以及今年新增的小学和初中部分。这样一来,不但要做管理,也要做一线老师。所以,宅家备课,线上授课以及联系公益图书馆等事宜是很有收获感的。除此之外,最有感触的是邻里关系的突变。我因此专门在朋友圈定期发送:互相帮助的上海人民,来记录邻里之间的温暖点滴。




其实事情都非常小,不外乎吃。比如,谁家有可乐,换取1包白糖和若干巧克力,谁家缺盐巴,又或者谁家种的香椿长势正好……以物换物。宅了一个月,大家慢慢从慌乱到建立了各自的秩序。5月1日,下楼放风,拍了邻居家的小男孩在小区里满场跑的照片发在群里。我说,想来孩子们一定是憋坏了,大家可以找我借书看。一句话,由此开启我们5号楼的新业务:从米面酱醋可乐零食的交换,进入到精神食粮的借阅。蒲公英儿童图书馆(上海馆)开馆不知何日,没想到我家的小小图书馆先开放了。



我把家中适合孩子们看的书都搬出来,分年龄分种类拍照发群里,大家就开始借阅。交货地点就是我家门把手,把书装好挂出去就好。


疫情它就是发生了,它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当然渴望赶快解封,但现在它就是这样,那么逆境来顺心受就好了。更何况,微小事件总是蕴藏力量,这何尝不是生命的礼物呢。

 





“分居各地,但我们依然在一起”


黄熠炯,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寒假后相聚仅一个月的我们,再次分居各地。面对疫情长期的封控,大家难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多多少少有心理不安全的体验。从3月14日起,部分小区就开始陆续封控,我们每天对老师们的现况进行统计,给予积极的引导,封控初期,有老师居住的小区还能出入,于是就形成“爱心小分队”,解封的老师们主动加入其中,为有生活物资需要的老师们进行物资补给。


进入大封控时,很多老师主动报名以志愿者身份参与闵行区疾控中心闭环的流调工作,需要居住在幼儿园里进行封闭式管理和工作。为了支持闭环老师的工作,每一个班级的老师在得知情况以后,在群里主动分享自己班级中之前储备的干粮、茶叶等,为流调工作贡献自己的物质力量。



封控的4月,还是我们几位老师的生日月,为了让老师们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祝福,我们用“云祝福”的方式,在疫情期间,让生日祝福不停歇,也时刻保持着团队的密切联系。


封控在家,大家都很想念幼儿园,为了缓解老师和孩子们的思念,我们利用闭环期间拍摄的素材,编辑了云游幼儿园的视频,发布在幼儿园公众号。


在封控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让老师们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我们相信这些行为会在这个特殊时期形成一束束光,点亮心中的期望,照亮更美好的未来。

 


 

 
 

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当它发生,成为现实,存在于教师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之相处?


疫情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带来苦难,同时也带来成长契机。


它更新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让我们更加珍视恒常如新的每一天。


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重新发现家园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血脉相连。


它更让教育者重新聚焦一日生活中的小事,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无定法、无定式,教育是一直在路上。眼下我们对待疫情的积极态度,就是最好的教育。





 互动


我们准备了“十问上海幼教人”问卷调查,邀请身处上海的您,来分享您的所思所见所感。

欢迎大家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调查问卷,我们近期将整理调查结果并在人文幼学公众号发布,一起看见更多的上海幼教人!





文字/李晗 鲁阳阳 陈秋旭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鲁阳阳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虞永平专栏 | 泥土里的秘密及其个性生长

向田野要质量,以游戏促发展,深度学习的发生如何才能自然而然?


向田野要质量,以游戏促发展,深度学习的发生如何才能自然而然?


听说你们中小学才开始学煮饭?我们幼儿园早就开干了!


关于时间:你在三四月做事,七八月自有答案




我就知道你“在看”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